宁德市2023年第一批典型经验之八:屏南法院推行“司法夜调”创新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来源:宁德市发改委(政策法规科) 发布时间:2023-08-03 17:22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一、背景情况
  针对山区县交通不便,群众白天忙于工作缺乏时间精力,导致调解意愿降低的问题,屏南法院在学习贯彻落实“枫桥经验”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构建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为抓手,主动转变司法作风,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创新司法夜调、法官轮值矛盾化解工作机制,促进纠纷一站式化解,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二、经验做法
  (一)距离更加贴近,为民服务“不掉线”
  在繁华地带店面成立屏南法院诉非联动中心暨普惠金融纠纷司法协同调处中心,设置显眼标志,便于当事人寻找以及时高效参与调解。聘请特邀调解员、配备书记员,配齐线上、线下调解的各项软硬件设施,并发挥各乡镇司法所及调解组织作用,打造立体化、全覆盖调解平台,为前来寻求帮助的群众及时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有效破解当事人因各种原因无法集中进行调解的困局,线上线下全方位助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现该调处中心配备4名特邀调解员,专门负责调处工作。
  (二)时间更加贴近,夜间调解“不打烊”
  建立完善“司法夜调”轮值制度,由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带班轮值指导,利用8小时工作时间以外的午间、夜间等时段组织调解,满足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多元化诉讼需求,打破传统司法调解“白天组织调解,群众外出劳作;百姓收工回家,法官下班休息”的瓶颈。进一步整合诉讼服务、纠纷调解、司法确认、诉调对接等,为当事人提供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式,实现让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
  (三)心灵更加贴近,司法温情“不缺席”
  “司法夜调”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当事人放下戒备与对抗,为矛盾纠纷化解营造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司法环境,同时将调解员“一员主导”模式转变为法官对接指导调解员、法官助理深度参与的“多元互动”模式,用群众“听得懂、看得明、信得过、靠得住”的方式解决纠纷,使司法进一步贴近群众。并常态化开展“典”亮屏南民法典夜间普法系列宣传活动,接受相关法律咨询,回应群众诉求,用查微末的“慧眼”和除隐患的“苦心”,引导群众树牢法治意识。
  屏南法院诉非联动中心暨普惠金融纠纷司法协同调处中心积极推动调处中心与各类调解组织协调联动,以该调处中心为依托,协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室或调解室及社区、乡村、民营企业民商事纠纷调解组织,针对屏南农信联社特色的文创贷、民宿贷和古屋贷等贷款业务,屏南县人民法院挂牌成立普惠金融+文创司法协同调处龙潭工作室,打造“普惠金融+文创”多元调处模式,联动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延伸普惠金融调解“触角”,发挥不同解纷主体作用,构建协同联动联调模式,形成纠纷化解合力,推动古村活化保护开发,赋能屏南乡村振兴,优化屏南营商环境。
  三、取得成效
  自该调处中心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和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服务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创新发展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职能作用,进一步畅通金融消费者权利救济渠道,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今年1-4月,共受理调解诉前矛盾纠纷355件,调解成功241件,成功率达72.57%,调解成功总金额1011.52万元,提供法律咨询400余人次,判后释疑35件次,累计发放各类法治宣传资料500余份。二是通过普惠金融纠纷司法协同调处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诉非联动机制,实现诉非联动资源聚合、力量融合、功能整合、手段综合,做到应联尽联、多元对接,预防化解、平台对接,内外协同、诉非对接,切实提升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