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2022年第八批典型经验之一:市市场监管局力推信用修复 帮助“休眠户”重获新生

来源:宁德市发改委(政策法规科) 发布时间:2022-08-18 08:38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因经营不善被列入异常经营名录的市场主体显著增多,有4805户企业长期处于“休眠”状态,部分被列入失信“黑名单”,在市场交易、银行信贷等方面处处受限。为最大限度消除企业因失信记录带来的负面影响,宁德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出台《包容审慎监管助推信用修复八条措施》《推进企业信用修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引导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帮助5196户市场主体重塑商誉,扶持更多市场主体平稳发展。
  二、具体做法
  1.送政策到企业,让“坐等申请”变“主动提醒”。在全市开展“列异”“列严”企业大排查,重点梳理出一年未年报、连续两年未年报、长期未开展经营活动企业,以电话催报、上门指导等方式与3000多家企业进行点对点沟通提醒,告知失信后果和信用修复办理步骤,引导其尽快修复失信信息,降低失信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化解因失信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从今年3月开始,持续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短信等各类媒体,宣传解读《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扩大信用修复政策的知晓率和覆盖面。
  2.分类别早干预,让“事后处置”变“源头防范”。坚持把预防抓住处置前,对常见失信行为发生前进行事前介入。对即将逾期未年报企业、通过登记住所无法联系的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满3年仍未履行相关义务的企业,在“列异”或“列严”前,通过电话联系或发送短信的方式提醒企业负责人及时履行公示义务;对企业实际办公住所、经营场所与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不一致但能够取得联系的,暂不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以行政指导方式督促其整改或办理变更登记;对因经营地址无法联系而列入严重违法失信满1年的,引导企业变更经营地址申请移出。同时,对当事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撤销准予信用修复的决定,恢复之前状态。今年以来,通过事前干预避免市场主体进入失信“黑名单”1200多家,有效保证其生产经营维持正常秩序。
  3.抓清退去空壳,让“易入难出”变“双向畅通”。许多失信企业长期不从事经营活动,占用市场交易资源,特别是涉及破产等法律关系的市场主体退市程序复杂,且证照、印章遗失、相关人员下落不明等情况多,注销起来困难重重。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法院印发《关于推进企业破产程序中办理注销登记等有关事项便利化的实施意见》,拓展企业破产中简易注销适用范围,明确证照印章遗失、无法接管、股权冻结质押、分支机构和对外投资清理等等疑难问题的处置办法,为企业退市理清相关法律关系。同时,按企业属地督促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尽可能联系上失信企业,积极引导其办理注销登记,恢复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截至7月,通过注销,信用修复企业386家,超过前年全年信用修复注销企业总数,确保企业“进得来,出得去”,进一步促进市场优胜劣汰、良性发展。
  4.简流程优服务,让“线性审批”变“容缺快办”。对申请信用修复的市场主体实现即时受理、即时审查,对材料齐全、经书面审核符合移出条件的,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办理时限由法定的5个工作日缩短至2个工作日;移出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停止处罚信息公示办理时限由法定的15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对涉及疫情防控医疗物资和群众生活物资供给保障等企业申请信用修复时,由企业自行承诺后,实行容缺办理,对不属于重要的申请材料允许限期补齐,及时予以解除信用约束,为申请企业打造一条“来之则办,办之则快”的信用服务新途径。
  三、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包容审慎运用信用修复机制,完成修复市场主体5196户,其中修复企业728户,修复个体户4395户,修复农民专业合作社73户,共帮助企业正常参与资金争取、招投标、荣誉表彰等活动285户次,进一步向市场和社会释放包容性和正能量。有力提高了守法诚信市场主体获得感,让“诚信宁商”在未来社会资源配置和自身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附件下载: